文物,
记录过去,映照当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山西是文物大省,
除大量不可移动文物,
各博物馆现存可移动文物达320余万件(套)。
每一件文物,
都讲述着三晋文明故事,
构建着共同的精神家园。
为了让人们从静默的文物中,
看得见鲜活的历史细节,
触摸到过往生活的人间温度,
感知器物之美、探索之美、文明之美,
由山西省文物局主办,
山西晚报、山西省博物馆协会承办,
启动了“晋地宝藏·神奇文物在这里”第二季。
从此刻起,
让我们感受山西文物的神奇……
往期回顾
▼
第一期|大唐薛儆:一位驸马的死和被僭越的世界
第二期|玉神面:陶寺的“外来文明”
第三期|这位晋侯夫人身上,升起一道彩虹…
▲山西晚报2023年8月22日报道版面
文物档案
主角:子犯鬲
体态:高10.9cm,口径14.7cm,腹深6.9cm,腹径13.3cm
出生时间:春秋中期
出生地:海外捐献
藏宝地:山西博物院
神奇文物在这里:子犯鬲,文博山西,9分钟2008年10月,上海博物馆开启了为期3个多月的“首阳吉金——胡盈莹·范季融藏中国古代青铜器展”。这次展览有70件(组)文物,按照“夏商时期”“西周时期”“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三大部分陈列,从夏代晚期二里头文化典型代表器物青铜爵开始,到西汉的错金银鸟兽纹弩机为止,将其间各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完整涵盖。
因为这是一次范季融、胡盈莹夫妇多年来苦心搜集的中国古代青铜器精品大规模展出,难得一见,所以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这次展览将弥补国内公私收藏之不足,对于国内学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海外所藏中国古代青铜文物具有重要意义。
“首阳吉金”展览中的第52器子犯鬲,于2021年由范季融先生捐献给山西博物院。这件重要的青铜器早年流失海外,其口沿处有“子犯之造鬲”的铸铭,而根据《左传》《史记》的记载可以断定,造鬲者是晋文公重耳的舅父狐偃,子犯是他的字。
“宽平折檐,短直竖颈,圆肩,鼓腹宽裆,三兽蹄足。器腹饰三组龙纹,以扉棱间隔”,这是山西博物院对子犯鬲外形的描述。在众多展陈的青铜器里,这件体形小巧的鬲看上去并不起眼,然而它的重要性可以借另一组文物述说。
▲子犯鬲 山西博物院供图
1994年11月,台北故宫博物院入藏了十二件子犯编钟,编钟的来源据传是山西闻喜。编钟形制大致相同,只是大小不一、高低轻重相次。中央钲部共铸有132字铭文,记述了狐偃辅佐晋文公去齐复国以及晋楚城濮之战、践土会盟等史实。铭文后面表示,由于狐偃的功绩,周天子特别赏赐给他很多宝物,各路诸侯也给他进献了不少上等好铜,狐偃便用这些好铜铸造了这套编钟以示纪念。
子犯编钟实际上共有两套十六件,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十二件,另外四件由台北震荣堂收藏。1995年,张光远和裘锡圭两位专家迅速做出反应,很快发表了对子犯编钟的研究、考释文章。学界通过古典文献典籍中狐偃的相关记载与子犯编钟对照,注意到编钟铭文内容大多与《左传》《国语》《史记》等书记载吻合,并且纠正了重耳逃亡、城濮之战等历史事件记载中对狐偃重视不够的问题。铭文证实在晋文公称霸过程中,狐偃的勋绩不容忽视,其地位举足轻重。
可以判断,子犯鬲很有可能与子犯编钟同时造出,并且一同流失海外。
▲子犯编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源:百度百科
▲子犯编钟铭文拓本
图源: 文汇学人
关于狐偃,不少典籍均有记载。春秋中期,狐偃是晋国上军佐将,他的父亲狐突、兄弟狐毛也都是晋国名将。作为晋文公重耳的舅父,狐偃一生的显赫功绩便是子犯编钟铭文里总结的三件大事:保护重耳逃亡,返晋夺回君位;晋楚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与天下诸侯会盟,使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里的第二位霸主。
狐氏原本为姬姓,后来移居戎地与戎人杂居。晋献公娶大戎狐姬,生下重耳,狐氏有可能在这个时候和狐姬一起进入晋国。骊姬之乱后,狐偃追随重耳流亡国外十九年,接连献出投狄、入齐、纳秦女等计,回晋国后协助文公实施改革,使得国力迅速恢复。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狐偃平复军中质疑,安定军心,并以所率军队夹攻楚军。
根据《左传》记载,当时晋军的统帅为:中军将原轸,中军佐卻凑;上军将狐毛、上军佐狐偃;下军将栾枝,下军佐胥臣,分别领军作战,最后获得大胜。狐偃曾经先后两次代表晋国,分别在郇和翟泉两地参加盟会,帮助晋文公奠定霸业。
晋文公八年(前629年),狐偃去世,而晋文公也逝于第二年冬天。这位仁惠而有谋略、具有国相作用的臣子备受各国诸侯大夫崇敬,狐偃的死对于晋国可谓是重大损失。而对狐氏家族来说,则意味着由此开始了衰落。子犯编钟最后的“子子孙孙,永宝永乐”八字固然有铭文体例的惯习,却也不乏向天意庇佑的祈求。晋襄公后,狐氏很快便在晋国的政治舞台黯然消失,从来到去,不过四十余年光阴。
青铜鬲源于陶鬲,是以烹煮食物为主要功能的炊具。作为青铜礼器中重要的一个类型,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其发展历经近13个世纪。西周中期以后,在逐渐形成“列鼎列簋”制度的同时,“列鬲”现象也开始出现。三门峡虢国墓地一个西周晚期墓葬中,随葬的青铜礼器里,有列鼎7件、列簋6件、列鬲8件。这8件鬲的形制、纹饰、大小基本相同,平裆蹄足,口沿处刻有铭文。
“鼎、甗、簋、鬲”礼器组合形式商代前期盘龙城遗址便有出现,在西周中期以后,铜鬲代替铜鼎与铜簋形成礼器组合的情况也时有考古发现,当墓主人地位不允许使用鼎的情况下,鬲可以充作鼎的意味功能。食器成为主要随葬器物,进一步体现了西周的重食文化。
▲子犯鬲上的铭文
图源: 文汇学人
关于子犯鬲上的铭文“子犯之造鬲”,一般而言,周代金文常用语为某“作”宝器,而某“之”宝器则比较少见,例如叔朕簠上的“之宝”。专家通过对金文“作”和“之”的字形对比,最后确定为“之”。惯常的“宝”字铭文模糊不清,古文字研究学者施谢捷认为是“造”字,并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得到普遍认可。
这已经不是范季融先生第一次向国内博物馆捐献藏品了。上世纪80年代初,范季融代表岳父、著名收藏家胡惠春将一批清代官窑瓷器捐赠上海博物馆,此后,他继续拿出自己收藏的大量精品文物,无偿地捐给国家。范季融致力中国先秦青铜器收藏和研究是受马承源先生的影响,他的藏斋名曰“首阳”,其中就有广泛传播的寓意。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的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新馆2005年对外开放,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3万平方米,文物库区1.2万平方米,总投资4亿元。山西博物院是全省最大的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承担着传承中华文明和山西历史文化的职责使命。2008年3月起免费向公众开放,同年5月入选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成为11个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
2020年4月以来,按照山西省文物系统“三院一企”的机构改革思路,山西博物院已完成改革重组工作,与原省文物交流中心、原省文物鉴定站、原省文物资料信息中心和原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合并,新组建山西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现有藏品50余万件,其中,珍贵文物40282件(组),包括一级文物2129件(组),另有图书古籍11万余册。藏品主要来源于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考古出土和百年来的征集积累,尤以青铜、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画、书画等颇具特色。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天下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玉韫华夏、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日常策划举办反映山西历史文化和文物特色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临展和特展,如策划晋国文物精华、山西佛教雕塑艺术、傅山书画、山西金代戏曲砖雕艺术等展览并在国内外巡展。开展覆盖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和机构的流动展览、历史讲座、互动参与等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以多种文化视⻆展示山西历史文化之美,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山西故事。
作为三晋文化的传承者、垦拓者、引导者,山西博物院曾先后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青年文明号等殊荣,屡次获得山西省文明单位称号。山西博物院始终秉承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和群众需求放在首位,着力打造“艺术展示的殿堂、学生学习的课堂、民众休闲的乐园”,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山西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文|唐晋图|山西博物院 文汇学人 百度百科 海报制作|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傅宇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家电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