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强 北京报道
近日,成立于2019年的社交应用初创公司IRL(全称“In Real Life”)在经过董事会内部调查后发现,公司对外宣称的2000万月活用户中有95%都是“机器人”,并由此确信团队无法再履行此前所有规划,宣布“关门大吉”。
(相关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IRL在2021年6月完成了由软银集团旗下的“愿景二号基金(Vision Fund 2)”领投的总额1.7亿美元的C轮融资,此轮融资也让IRL的估值达到了11.7亿美元,跻身独角兽企业行列,并成功入选入选了胡润研究院《2021全球独角兽榜》。
值得数一的是,数据造假在硅谷并不少见。2021年9月,摩根大通以1.75亿美元收购学生贷应用Frank,并称该网站是“成长最快的大学财务规划平台“,在6000所学校中拥有约500万名学生用户,盼藉此投资新创科技,深耕数字化领域。
2022年12月,摩根大通因为用户数据造假问题将Charlie Javice告上法院,表示Frank所宣称的拥有的426.5万用户中,真实用户只有不到30万。“初步证明显示Frank似有成长潜力,未来可望成为一家成功的企业,但为了谋取更多资金,Javice决定欺骗,包括捏造Frank的成功、规模与其市场渗透度的深度。”摩根大通在指控中称。
陨落历程
如其全名“In Real Life”,IRL在上线之初原本定位是帮助用户发现有趣的线下活动。
IRL创始人兼前CEO Abraham Shafi曾表示,年轻人主要使用Instagram、TikTok和脸书等工具进行线上交互,但缺少适用于线下活动的社交工具,“IRL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活动和分享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创造更真实有机的社群。”
但在疫情暴发后,线下活动遭受了巨大冲击,IRL也很快转而为用户推荐线上活动,比如从YouTube、TikTok等平台中寻找最受欢迎的线上活动,探索包括直播、电竞赛事等内容。
与此同时,原本定位于活动推荐平台的IRL还加强了其社交网络功能,通过增加用户概况、加入群组活动和个性化推荐等功能,让用户可以通过网页和手机与朋友们直接建立联系,成功吸引到很多不常使用Facebook的年轻用户。
凭借一系列的产品策略,IRL的用户仍然获得了高速“增长”,根据IRL公布的数据,在刚成立两年后的2021年,其用户总数已达到2000万人,其中月活用户多达1200万,如果结合后面被曝出的数据造假来看,这个“增长”的真实性可能有待考证,但不妨碍彼时吸引软银在内的一众投资机构“倾心”。
2021年6月15日,IRL宣布完成总额1.7亿美元的C轮融资,除了软银领投之外,后续Dragoneer、Goodwater Capital和Founders Fund也都参与了本轮融资,使融资总额超过了2亿美元,并将IRL推上独角兽企业行列。
彼时,Abraham Shafi还表示,“我们正在建立一个信息社交网络,想要实现的大愿景是将IRL打造成西方的微信——一个消息传递的超级社交网络。”
不过,随着疫情趋缓,IRL这一类随着人们居家红火起来的社交应用热度也下去不少,如同大多数享受到疫情红利的科技公司,2021年“趁热”扩张的IRL也在2022年开启近四分之一的大裁员。
突如其来的裁员潮下,部分员工开始怀疑Abraham Shafi坚称“IRL月活用户已达2000万”的说法,毕竟巅峰时IRL也只有大约一百名员工支撑公司运营。
更为关键的是,有员工被裁后选择了起诉IRL,称自己和部分同事因为发现了公司涉嫌商业数据造假、严重夸大用户规模等行为,在向管理层提出质疑后,遭遇了“报复式的解雇”,注意到此事的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随即IRL展开了调查。
今年4月,IRL董事会暂停了Abraham Shafi的CEO职务,而董事会经过调查后确认,该公司95%的用户是“机器人”,由此大多数股东认为公司无法继续发展下去,因此计划解散IRL并清算其资产,将剩余资本返还给股东。
根据官网显示,IRL已经从iOS应用程序商店中移除,并已于当地时间6月27日下午12点关闭。
画饼式创业文化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如Abraham Shafi一样,这句“‘装’到成功”,一直以来都是不少硅谷创业者的创业圣经。
这种信条甚至可以追溯至爱迪生:在还没有做出灯泡前就声称自己发明了白炽灯泡。1878年,爱迪生宣称自己已经解决了白炽灯难题,然而实际上他研发的灯丝经常融化。在成功拿到投资人资金后,爱迪生又经历了大量失败,但幸运的是,爱迪生最终还是在资金烧光之前成功研发出了耐用的钨丝灯泡,并创办了日后大名鼎鼎的通用电气。
除此之外,像承诺登陆火星的马斯克身上也能够嗅到相似的“饼味”,不过将这种创业文化带到聚光灯下的则是创办血液检测公司Theranos,并有着“女版乔布斯”之称的Elizabeth Holmes。
2003年,Theranos向公众开放血液检测服务,并宣称可以用一滴血检测数百项指标,而收费标准不到传统检测价格的一半,和IRL的剧本类似,凭借着Elizabeth Holmes的雄心、魅力和口才,Theranos受到了资本的热烈追捧,估值也一度达到90亿美元。
2014年,Theranos的员工曝光了Theranos存在篡改实验结果等一系列的问题。2015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John Carreyrou发表了一系列关于Theranos的调查报道,揭露Theranos只有少数测试是通过少量体液在自家开发的Edison机器上测试,而大部分测试项目都是用传统方式进行的,由此开始,Theranos滴血检测的骗局很快被揭穿。
随着这家医疗独角兽的陨落,Elizabeth Holmes最终也跌落神坛。2022年11月,Elizabeth Holmes因四项欺诈罪被联邦法院判处11年零3个月有期徒刑,并赔偿给10名投资人1.21亿美元。
John Carreyou根据这段经历写出了《Bad Blood: 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以下简称《坏血》)一书,而“Fake it till you make it”的创业精神也引发了业内外的大范围讨论。
不过,硅谷对于马斯克在内的众多“Fake it till you make it”的创业者是宽容的,John Carreyou也在《坏血》中表示,“吹嘘你的产品,获取资金,同时掩盖自己的真实进度,寄望于现实最终能赶上你的吹嘘,在科技行业中这种现象仍然得到宽容。”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凭借着成熟的投资融资体系以及更加开放的冒险精神,硅谷成为全世界的创新中心,“Fake it till make it”文化在此兴盛自然有其现实意义,但同时也有严格的语境限制:创业者的愿景、判断力、领导力等都是关乎企业成败的关键。要看到的是,乔布斯的营销技巧之下,更重要的是他背后打磨苹果产品的一丝不苟。
而对于IRL、Frank这些初创企业的初衷,创始人们是否开始就是在谋划一场资本骗局,很难下定论,或者更适合以“成败论英雄”去判定。
即使是更加“臭名昭注”的Theranos,参与深度调查的John Carreyou也没有办法确定Elizabeth Holmes究竟是一个骗子,还是一个怀揣着梦想的失败者。他在《坏血》的最后写道,他从不怀疑Holmes的初衷,但是Holmes的自大和傲慢越来越大,用一个谎言去弥补另一个谎言,最终谎言越来越大,形成的连锁反应,再也无法掩盖荒谬的事实,Theranos成了最大的创业骗局。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家电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