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1越来越多地区的气象站气温观测值突破了历史极值,说明极端高温事件正在不断反复突破各区域极限,这与全球变暖关系密切。2每年夏至后北半球中高纬度就迎来了每天日照时间最长的阶段,若天气晴热、中纬度有高压等异常扰动,再加上极端环流,往往就是极端高温频发的时段。3今年北方降水仍然会稍微少一些,华北地区的干旱和高温今年将继续。三伏天才是我们迎来“烤”验的时候,华北地区今夏日子可能真没有那么好过。4除了号召个人低碳行动,给饱受高温影响且基础设施较差的人群提供相应支持、快速发展新能源才是更有效地应对极端高温天气的方式。今夏北方地区的极端高温来势汹汹,京津冀等多地端午极端高温过程稍有缓解便又迅速反扑,多个国家站创下历史高温纪录,被网友戏称为“大公鸡犯咽炎”。
京津冀地区持续高温(图源微博:@中国天气)
(相关资料图)
为何才6月中下旬华北气温就如此之高?接下来华北地区会更热吗?全球变暖带来的极端高温还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一起来唠科》特约主持人段玉龙对话中科院大气所气象学家魏科,关注极端高温天气及背后的全球变暖趋势。
1. 段玉龙:今年刚刚进入盛夏时节,北京以及北方很多城市就奔着40度以上去了。今年的高温相比去年同时段更严重吗?
魏科:端午期间北京及北方许多城市气温超过40℃,北京观象台持续3天温度超过40℃,打破了建国以来同期最高温历史纪录,超过火焰山的温度。不过,尽管津冀鲁等地已有20多个国家站创下历史高温纪录,但极端中心(即最热区域)温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其实还没有那么高。去年河北部分地区最高温达到44.2℃,影响的主要是河北南部、河南和山东,而今年正好是在京津冀核心区域,大家感受就格外强烈。
2.
段玉龙:这段时间北方的气温比南方反而更高,这种“倒挂”现象正常吗?今年北方的极端高温是全球变暖导致的吗?
魏科:首先,每年这段时间确实都会出现北方比南方热的情况。大家通常会认为南方温度要比北方高,但实际上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中旬恰恰相反。这是由于南方此时正处于梅雨季节,太阳光被阴雨连绵的云层阻挡,地面温度较低;而北方一片晴好天气,暖空气和高压脊双重影响下气温急剧升高,有种高压锅的感觉。可以预测,明年这个时候也同样会是北方较热、南方较凉爽。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有越来越多地区的气象站气温观测值突破了历史极值,这并不是什么好迹象,这说明极端高温事件正在不断地、反复地突破各区域极值。全球变暖的表现并不是每年均衡变暖,而是每年在不同区域出现极端高温,就像一口大锅每年沸腾的地方不同,但沸腾的激烈程度越来越严重。当40℃以上的高温事件在多地反复出现,逐渐频繁,大家都开始习以为常,那以后可能45℃才算是高温了。整体来看,极端高温事件和全球变暖密不可分。
北方大城市高温分布(图源:微博@中国天气)
3.
段玉龙:美国西海岸一带也曾出现初夏的极端高温,马路都被晒化了。是不是每年这个时候北半球都容易出现极端高温?
魏科:是的,2021年6月底北美西海岸出现极端高温,加拿大立顿市最高温度达到49.6℃,引发山火,摧毁了一个小镇。大家都没有想到,高温破纪录的方式如此极端:最高温度记录暴涨5~6℃。
加拿大蔓延的野火(图源:新华社)
每年夏至后北半球中高纬度就迎来了每天日照时间最长的阶段,若天气晴热、中纬度有高压等异常扰动,再加上极端环流,往往就是每年极端高温频发的时刻,这样的位置一般是中纬度高压脊所在区域。高温与地表干燥过程相互作用,晴热带来地表干燥,干燥又反过来让环流在当地更稳定,使短期高温干旱变成了长时间高温干旱。
但南方的朋友也要注意,因为梅雨期结束后,雨会北移到华北地区,而整个长江流域及以南这一大片都将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当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时很容易导致异常强高温过程。去年我国最高温就是在重庆,达到45℃,远超火焰山温度。建议大家早做准备。
4.
段玉龙:世界气象组织曾表示今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概率很高,那接下来要进入烘烤模式的西南东南地区天气会比以往更热吗?
魏科:厄尔尼诺对全球平均温度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出现厄尔尼诺的当年或后一年,地球平均温度会上浮一点,与中纬度扰动叠加,让高温变得更加强盛,影响全球温度,对南方影响更直接一点:南方梅雨季可能偏晚。今年上海梅雨开始推迟到了6月中下旬,按照以往经验,梅雨会缠绵一些,若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引发洪涝灾害。但梅雨季总有结束的时候,结束后的高温日子就会比较难熬。
厄尔尼诺对我国有哪些影响?(图源:微博@中国天气)
5.
段玉龙:接下来华北地区会更热吗?什么时候才能凉快一些?
魏科:其实我国各业务部门和科研机构都在持续关注气候演变,每年3月就开始滚动预测夏季气候。根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今年夏季雨带增强在长江流域:即长江流域雨下得更多,局部地区可能产生洪涝灾害。今年的梅雨虽然开始得较晚,但很有可能持续时间较长,要比正常的7月中旬稍晚一些结束。之后,雨带向北接近华北地区,北方进入多雨季,温度稍微降低。
尽管温度会有回落,但我们预测,今年北方降水仍然会稍微少一些,华北地区的干旱和高温,今年将继续。三伏天才是我们迎来“烤”验的时候,华北地区今夏日子可能真没有那么好过。
6.
段玉龙:英国巴斯大学公布2022年气候行动调查结果,发现气候会影响人心理状态,人们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呈现悲伤、焦虑、愤怒、内疚等感觉,被称为“生态焦虑症”,如何看待这种焦虑?这种焦虑在未来会持续困扰人类吗?
魏科:已有相关研究在讨论该问题,清华大学在《柳叶刀》上发布过一个气候相关报告,提到了气候变化导致的心理疾病多发。天气很热的时候大家心情都不那么舒爽,极端高温和连绵阴雨都会影响心情。有一门专业叫气候变化心理学,就是研究气候变化与心理状况间关系的。因为气候变化,大家可能会产生无力感,觉得不管个人做什么事情对短期内缓解极端气候都没有太大的影响,或者想要保持低碳却不得不选择高碳出行,确实会导致心理压力。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自己对气候变化的相关解读、理智辨析相关观点。我们看到的很多观点都是别人有意传播的,比如说,之前反对进行减排行动的是碳排放量极高的石油化工组织,他们资助了不少游说机构和科研人员,来质疑气候变化。而近些年有一些新动向,他们开始提倡个人低碳,宣称每个人都要为气候变化行动,这样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就被分摊到了每个人头上,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其实是混淆了视听,把化石燃料排放的主要责任转移了,并设立一个极难完成的目标,让公众焦虑和产生压力。
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更多在能源体系,在于能否系统性地切断经济发展和碳排放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果我们能靠不影响环境的新能源,吹空调过夏天我们自然不会内疚。尤其是像北京这么热的天气,不能号召个人减少碳足迹来减少能源消耗,此时正确的宣传应当是我们能否给饱受高温影响、基础设施较差的人群提供相应支持、能否快速发展新能源,这才能真正应对气候变化。
风力发电(图源:网络)
嘉宾信息
整理:王嘉欣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一起来唠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但欢迎转发至个人朋友圈。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家电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